1969年一個高呼愛與和平的嘻皮世代。曾在1950年代靠著西部電視劇出名的瑞克達爾頓與其親如兄弟的替身克里夫布森卻面臨了即將過氣的事業困境,為了糊口只好到處接演被人痛揍的反派並等待翻身的機會。而大導演波蘭斯基和美麗的莎朗蒂夫妻成為了瑞克的鄰居的同時,邪惡的查理斯曼森正在醞釀著一場可怕的計劃。
《 從前有個好萊塢 》雖然是昆汀的第九部作品,乍看卻樸實到讓人懷疑「這是我們所認識的昆汀?」,僅管如此我們卻仍然可以在電影的各個角落不經意的瞥見他慣用的手法、鏡頭語言以及各種小小的印記。唯一明顯保留的就是那些看似亳無意義實則不然的絮絮叨叨對白及充滿諷刺意味的對比,而影迷們最津津樂道的非線性敍事僅管被保留了下來卻不像《黑色追緝令》般花俏,但取而代之的卻是某種極具「象徵性」的意義。
光影、美術、造型、場景設計每一個環節都精心設計一如以往,也讓這部電影成為一台將觀眾帶回了60年代末期好萊塢的時光機。首次同框的布萊德彼特與李奧納多迪卡皮歐飾演的瑞克和克里夫,在據說厚達一本的人物設定之下,透過兩人精采的詮釋使得角色立體彷彿真實存過,兩人的演出碰撞出了非常精彩的花火,獨角戲也精彩非凡絕對值得一看。音樂也一直是昆汀的招牌,不管是「應景的畫內音」還是「諷刺絕妙的畫外音」其編排及設計依然沒有失手,絃外之音充滿樂趣。
《 從前有個好萊塢 》是一部很難形容的電影。它不像昆汀以往的作品充斥娛樂性反而還有一點點門檻,但卻是一部電影愛好者、工作者很容易打從心底喜歡上的電影。是最不昆汀‧塔倫提諾的電影,卻也是昆汀塔倫提諾最私人的電影。
他褪去了過往最讓影迷津津樂道的花招,用最樸實直接的方式重現了1969年的好萊塢,並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書寫出屬於60年代末好萊塢這塊應許之地的故事,以及這應許之地的浮沉眾生相,將那個年代的璀燦、遺憾與一切封存進這部專屬於自己以及電影愛好者的美麗童話。
但對筆者來說這部電影唯一的缺憾是「來得太早」了。我更希望它是昆汀的第十部作品成為封山之作。
以下內容並非解析而是筆者看完後對電影的主觀想法,不喜劇透請勿點開選項,如有想法歡迎留言討論:)
筆者覺得《從前有個好萊塢》所要呈現的主題除了「電影」外還有另一個主題「Time」。
後者指的是「時間」及「時代」,而前者除了「演員」、「幕後工作者」及好萊塢這塊「應許之地」外,昆汀也用本片闡述了他所認為「何謂電影?」這個問題。先從角色恴涵看起
莎朗蒂~浪頭上的時代之星
曼森家族~時代終結者
克里夫~沒沒無名的幕後工作者
瑞克~將要過氣的明星
仔細感覺可以發現這次的角色十分缺乏「主動推進劇情」的驅力,所有角色的改變都只是因為「日常生活」中的「偶然」相遇。克里夫開車的途中三番兩次遇見cat;瑞克在片場演出偶然遇見Trudi,之後獲得義大利的演出機會也是因為「偶然」被製片看見以前的作品;曼森家族「偶然」遇見Rick改變心意,結果卻「剛好」遇見蹓完狗剛回到屋內藥在走的克里夫。
莎朗蒂則是間接在這一連串劇情運作下的「偶然」而免於被殺害,而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卻是曼森三人組裡有兩人「剛好」在孩提時便是Rick的影迷,話閘子大開才使得刺殺目標轉向為Rick。
而這樣日常生活突發的偶然性一直在昆汀的電影中占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現實的偶然」以及「電影的偶然」如同蝴蝶效應般連鎖影響著,一切都只是時代與命運在作崇。
對於被狠狠教訓的曼森三人組,目前一種解讀是對於曼森一派的指控、譴責以及對時代的一種撫慰,但筆者認為並非只有如此。
實際上在昆汀的「電影裡」鮮少有明確分類的善惡價值,真正令筆者在意的其實是被從頭罵到尾的「死嘻皮」,因為查理斯曼森在當時在嬉皮文化圈也小有知名度。但實際上嘻皮文化對當代各類文化的影響力卻一直延續到八零年代初期,而有趣的是整部電影唯二記得Rick在五零年代成名作「Bounty Law」的卻剛好是刺殺成員的其中2人,他們存在的目的除了協助角色完成表面的角色進展外,「偶像殺死粉絲」乍看雖然諷刺但背後的意義卻隱含了造就這些英雄明星的人其實是「觀眾」,而對照回現實裡殺死了黃金時代的卻也同樣是「觀眾」,因為沒有了觀眾他們誰都不是,如同開場時的Rick。
再說「電影裡」的三人組除了被修理到死以外啥都沒做,既然如此又怎麼會是「惡」呢!
換到現實來說,如果沒有懂得、記得甚至研究這些文化的嬉皮文青在上映前後討論解釋,又會有多少人能夠有機會更深層的了解這部電影,其他文化亦然。
承前所述,克里夫狠狠教訓了前來刺殺的兩人,瑞克則如同成名電影「麥克拉斯基的14發鐵拳」般真的火烤了其中一人。於是生活的像個牛仔的克里夫從幕後英雄化為幕前英雄及反英雄(又殺了人且又免於牢獄之災),生性敏感的瑞克也從虛構的螢幕西部英雄變成了真英雄。
莎朗蒂的象徵意義則大於實質意義。除了明星外,一是「時間的流逝」,另一是「現實」。
整部片99%的時間裡莎朗蒂與瑞克並沒有任何交集,雙方只是單純的順著時間過自己的日子。而「虛構」的克里夫則在故事開頭(1969/02/08)便與「現實」存在的曼森集團產生了交集,於是故事化成了三條線:
代表「現實」的莎朗蒂線
代表「虛構」的瑞克線
代表「虛實融合」的克里夫&曼森集團線
在故事的尾聲(1969/08/09)克里夫結束了他的轉化與旅程,獲得了一個明確的未來「躺在醫院幾個月和掰跏」然後被救護車載走「離開」了故事的表層。而「現實」中已經死亡的莎朗蒂則用門鈴通話走進了瑞克的「虛構」故事線,而虛構的瑞克則走進了莎朗蒂的現實,另一次的「虛實融合」完成,新的故事將在未知的未來展開。
在編劇課程及劇本工具書裡常被提出一個重要的概念「故事及人物創作時要有所本而不要憑空創造才會生動」,在本片昆汀在身體力行的同時也用本片闡述了同個概念。
「何謂電影?」
是那些過去的(瑞克)、現在的(莎朗蒂)、未來的(Trudi及新血)演員明星以及幕後的無名英雄(克里夫)們,在觀眾(曼森三人組)的注視、陪伴、喝采與記憶之下,一起在這虛實交融(編導劇本)的樂園(好萊塢代指電影工業)裡共同完成一趟又一趟的奇妙旅程。
昆汀塔倫提諾,一名編劇、一名導演、一名客串演員,一名用電影解釋何謂電影的影痴。
雖然私心希望這是他的第十部電影,但用這麼浪漫的電影作為收山之作的話就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昆汀了。一名愛影成痴的浪漫變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