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夏魘 》影評解析 毛骨悚然!瑰麗詭譎的心靈療程!
《 仲夏魘 》劇情大綱
長期患有恐慌症的丹妮家發生了一場家庭悲劇。雖然與男友克里斯欽間的關係也有不小的問題,卻還是在男友克里斯欽和同學的邀請之下前往同學培理的故鄉瑞典海爾辛蘭參加一年一度的仲夏慶典,卻沒想到在風光明媚、生氣蓬勃之下隱藏的卻是改變丹妮一生的怪異詭譎的古老恐怖祭典。
無雷影評
導演Ari Aster在2018的《宿怨》其緩慢怪異的節奏鋪陳、漂亮詭譎的鏡頭美學與極度考據的瘋狂世界觀如同平地一聲雷般嚇壞了許多人,同時也打破了人們對恐怖片長久的刻板印象-氾濫的jump scare、亳無深度的廉價劇本等,為自己樹立了獨特的標記,而這次的表現又如何呢?
與《宿怨》不到最後不知道故事全貌相比,這次則是十分乾脆的用片頭前30秒的一幅畫直接告訴觀眾故事主線大綱,而伏線劇情也在半個小時過後用另一幅連環圖直接告訴觀眾,雖然這讓人多少感受到了一點挑臖的意味,不過本作的劇情確實較前作簡單上許多。
由主線詭異的祭典旅程帶出三條相互交纏的伏線:
1.男女主角的感情問題
2.女主角的精神療程
3.教團拉攏人心的過程
而主伏線劇情的鋪排與《宿怨》也多有類似,唯一的差別在於隱晦與否。
本次的攝影運鏡及鏡頭語言十分的精采,兩者相輔相乘搭配乾淨利落的剪輯,常常一個鏡頭甚至是幾秒就詳實的道盡男女主角的感情關係以及女主角的精神狀況,而緩慢的推進、橫移甚至是長鏡頭都大大的加重窒息感(有趣的定《宿怨》的鏡頭上下移動較多),另外劇情的對比暗示及和各種線索的鋪陳豐富令人眼花嘹亂。表面上漂亮細緻的美術設計與生機蓬勃的夢幻美景,與背地裡暗潮洶湧、黑暗詭異的劇情呈現出一種極度強烈的不和諧感。
「外表愈是華麗,內裡愈是腐敗」但是大量如時尚香水廣告等級的夢幻畫面實在很難讓人不臣服著迷其中。
延續《宿怨》對於惡魔崇拜的考據,這次則以凱爾特文化的《The Wicker Man》(柳條人)為基底轉化並融入瑞典古文化,諸如符文、紫杉樹、Ättestupa獻祭、血鷹等等都並非憑空捏造(註:但真實的仲夏節並非如此病態反而十分歡樂。)。其他如名為Christian的男主角、彷教堂天花板的細緻壁面甚至是如靈恩教派的儀式過程,都讓全部以旁觀視角拍攝敍事的本片更多了幾分有趣的絃外之音。
(註:基督教曾經在政教結合的情況下,對北歐進行過大規模的宗教入侵甚至是迫害。)
《 仲夏魘 》是用夢幻細緻的影像美學包裹詭異血腥的鄉野異教奇譚。導演Ari Aster仍然用著緩慢怪異的節奏來鋪陳營造這一部氛圍詭譎奇異的血腥「綠野仙蹤」。以北歐及凱爾特文化為根基再融入更多文化及宗教意象滿佈全片,對於喜愛研究宗教或神秘學的人來說讓本片又充滿了另一種趣味。隨著旅程以及女主角的精神療程結束,結尾展示在觀眾面前的是無比詭異卻真實的光景以及被說服同理的心情,最後留下的則是一股令人毛骨悚然的惡寒。
《 仲夏魘 》電影解析
以下就筆者在電影中的觀察整理以及個人推測並會有嚴重劇透,不喜劇透者請勿點開各選項,如有興趣或疑問歡迎至下方留言討論:)
畫中有話
「畫」在《 仲夏魘 》裡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除了片頭30秒的「旅程導覽」、莊園裡的「愛情魔咒」外,宿舍裡的每一幅壁畫都直接明示了故事的發展。代表整個莊園內發生的一切是一個例行性古老儀式,所有的角色都是有目的性被刻意引導來這裡。甚至目前莊園裡所有的人都是經過同樣的儀式刻意留下來。
房間內的四幅掛畫同樣也暗示了劇情。
掛在床頭,象徵丹妮情感依戀的She kissed the bear on the nose
兩人吵架時,象徵兩人關係混沌且相互傷害的Dinoassole chapter 8 fish die and the net breaks
沙發左側的太陽or日冕以及右側抱著嬰兒的女人與人頭象徵即將發生的事。
其中熊的意象更是與Christian有密切關連。
致命數字
導演在劇情中刻意製造了許多與「4」相關的線索
a.妹妹自殺後丹妮寄出「4」封未讀訊息
b.男女主角交往「4」週年(男主角記得三年半)
c.仲夏魘每90年舉行一次,一次9天同時獻祭9人,「4」名外人,「4」名族人,1位由五月皇后挑選
d.「四季」,丹妮屬於19~36歲的夏季,從需要繳交論文來推測若是碩士生約22~25之間,若是博士生約24~27之間。又丹妮已患恐慌症達一年之久,妹妹在冬季自殺後暫時休學,而參考現實的仲夏節,仲夏魘實際發生約在6/24前後。她的實際年齡雖然並沒有明說,但就各項目推算年齡區間可能落在25~27之間,目前國外討論區的說法是若剛好是27歲的話會是19~36的中位數。
18+9=27
36-9=27
第四點目前導演沒有證實,屬於推理猜測
(註:五月女王的來源並不是「五月」,而是圍著跳舞的柱子叫做「五月柱」)
世界奇妙風俗
枕頭下放剪刀
目的是避邪以及促進睡眠,主角一行人似乎被視為「邪惡」的存在。而在國外與中國的風水都有記載同樣的事情,但風水的部份根據對象的不同也有其他的功效和解釋。雖然信者恒信。但電影中顯示這項風俗趨近於零的效果,反而成為全片中最有趣的諷刺。
Ättestupa獻祭
Ättestupa獻祭是真實存在的習俗。古代由於糧食缺乏,會讓超過70歲以上失去勞動力的老人死去,以換取足夠的糧食額度給新生兒或是小孩來維持生產力。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事情如電影《猶山節考》中的棄老習俗,例如日韓的棄老山、中國的棄老窯甚致是佛經中提到的棄老國。
以現代的角度來看似乎是有違人道,但在古代糧食不足的山村,棄老習俗的目的反而是為了延續種及部族的生命。因此在電影中也明確的說到新生兒將會繼承逝去老者的名字繼續活下去。
血鷹 Blood Eagle
血鷹是維京人對敵人或背判者的酷刑,詳細請參考影片節自美劇《維京傳奇》。
電影中Simon被施以此刑吊掛雞舍,推測可能是由Ingemar下手,殺機源於與Connie間三人的感情關係,以及Simon同時在無意間破壞了他尋找五月女王的任務。藉由婚戀關係確保五月女王留在莊園中。
柳條人與熊皮
最後男主角Christien被塞在熊皮裡與其他祭品一起被焚燒祭天,燒聖殿及穿熊皮借鑑了1973年的經典驚悚電影《The Wicker Man》同時也是《仲夏魘》的電影原型,但是焚燒柳條人卻是凱爾特人及德魯伊的儀式。
《The Wicker Man》之後於2006年被尼可拉斯凱吉翻拍,台灣譯作《惡靈線索》,精神創傷這點也與本片十分類似。
莊園的人們
Pelle與Ingemar
從小一起長大(?)名義上的兄弟,肩負本次祭典尋找外人祭品及五月女王的任務,因此他們是有目的接近被選上(準確說是喜歡上)的女性以及其生活圈,其中一個目的是藉由戀愛關係來綁住對方不離開莊園,行為類似維京人出外擄女人的變形。
推測帶回來的女子若是沒成為五月女王的一方,則會與另一名女子一起成為祭品。因此Connie與Ingemar兩人都成為祭品。
Pelle的父母是死於大火無法證實真實性,但這裡有個問題「究竟Pelle是父母死前就加入莊園,還是在父母死後?」
若是後者,則經歷與丹妮相同可以作為相互同理的理由,但是這裡會出現一個問題「他和Ingemar是幾歲時認識的?」
但若為前者的話「父母是否是被獻祭而死?」因為火祭的目的是將邪惡放逐至黑暗,而Pelle被表揚具有探索洞察黑暗的能力。而父母兩人的血統沒有明說,但應該都是源自外族,因為莊園內對於保存「純血」十分重視,在古代貴族為了保持血種而行近親繁殖時有所聞。
以上斜體字為筆者自己猜測,僅供參考。
五月女王們
五月女王的名字源自於圍繞著跳舞的「五月柱」,戲中提到上一任的五月女王留在莊園內,推測可能每一任最終都留在莊園內。
另外,瑞典立五月柱的仲夏宴是在六月,但德國則是在五月,且兩者造型大不同,而電影中的兩個小圈內也都各自增加了盧恩符文Fehu及Radio。
神喻「魯本」
劇中並沒有為魯本的身世多做交代,只說明是近親繁衍下的「純血」,劇中為他安排了一個坐在棉花堆裡書寫神喻的畫面,但一切卻由女祭司Siv發號施令不難看出莊園偏向封建神權的政治結構。
對照巫術傳聞以及歐洲歷史上的近親通婚等等,可以推測出Siv與Ruben間極有可能有血緣關係。君權神授思維裡血統即是力量及權力因此「血統純淨」十分重要。
紅、黃、藍
莊園內人們的白色衣服會隨著祭典期間死亡的人數而增加花紋,花色以紅、黃、藍三色為主。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只有少數人是全紅,像是女祭司Siv;而部份村人以及男女主角最後換上的衣服則是全藍,黃色則是與紅藍兩色混搭。
可以推測顏色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此人的身份以及血統。
盧恩符文
Fehu:原形表示牛(家畜)和財產,出現在五月柱及Pelle身上。
代表創造或獲得財產或收入、希望和豐收、成功和幸福、生育、遠見、魅力、破壞性的創造。
Ansuz:原形是主神奧汀,出現在女祭司Siv與住處上。
代表信息(言語及言靈)、靈感、熱情、真實的願景、祝福、接受建議、健康、和諧、真理、智慧。
Radio:原形是馬車、戰車。出現在五月柱、祭壇石碑及女主角最後的衣服上。
代表身體或生活的改變、旅程(搬遷)、進化、控制、環境的變化、洞察遠見、節奏,生命之舞。
Kenaz:原形表示火炬、燈塔,出現在女村民身上。
代表願景,啟示、知識、力量及創造力(轉變和再生)、靈感、技術、 生命力、光的力量、激情、性愛。
Gebo:原形是禮物,出現在獻祭石碑及多處。
代表禮物、交易、合約、平衡。
Nauthiz:原形是需求、生存,出現在獻祭石碑及多處。
代表延遲、被限制、自力更生、 克服困難的意志力、 耐力、生存、決心、鍛煉心志、面對命運及恐懼、 自我改變。
Perthro:原形是杯子、陰道。出現在獻祭石碑及最後的彩球上。
代表未知的神秘力量、賭博、命運、未來、女性性器、生育、愉悅的變化/進化。
Algiz:原形是麋鹿角、保護。大宿舍房柱的形狀。
代表保護防禦(者)、僻邪、盾牌、覺醒、維持優勢。
Teiwaz:原形是天空之神、英雄之神提爾。出現在男主角最後的衣服上。
代表榮譽、正義、領導和權威、分析、合理性、自我犧牲、競爭中獲勝。
Othila:原形是先祖的財產,出現在餐桌及宿舍牆上。
代表房屋、財產(祖產)、團體的秩序及繁榮、協助精神及身體的旅行、經驗及價值觀、安全、增加收獲。
GAR:原型是奧汀之槍Gungnir,有尊嚴和犠牲之意,是聯結所有符文的全能符文。
Calc:原型是提供的容器,出現在獻祭石碑及男主角最後穿的衣服上。意思是死亡與黑暗,是專門用於咒術的符文。
到此為止是片中所出現過的大部份盧恩符文,但盧恩符文如同塔羅牌有正位和逆位之分,以下將直接解釋逆位符文及組合的含意。
Mannaz逆位:原形是人類,出現在黑人同學Josh腳底。
代表抑鬱、死亡、失明、自我妄想、 狡猾算計、操縱、無助。
Dagaz逆位:本片最重要的符文之一,無法上下顛倒但可以側躺,所有Dagaz出現的特寫鏡頭幾乎都是逆位。原形是光或晨曦,出現在女主角的衣服上以及經文寶庫的大門。
代表完成、結束、限制、即將完成的循環、失明、絕望。
所以當Radio與逆Dagaz放在一起的共同解釋是「完成某種狀態的改變」,也可以各自解釋衣服上「生命的改變(進化)完成-生命之舞」及門上「儀式的節奏完成-絕望」。
另一個最重要的符文則是逆位的Othila,全片只出現了兩次,一次是莊園的大門,另一次則是Ättestupa獻祭前的第一次聚餐,導演用空拍的方式倒著拍出整張餐桌的。代表的意思是失序,極權主義、奴役、貧窮、無家可歸、惡業、偏見、宗教信仰、地方主義、被束縛的人。
鏡子、療程與終點
盤點在電影前期出現過大量的鏡子及映照畫面
1.自宅浴室服用恐慌症藥丸
2.鏡中父母的影像
3.與男友的爭吵
4.朋友家討論前往瑞典,與男友曬恩愛
5.飛機廁所內崩潰
6.初到莊園在廁所看到死去的妹妹
以上畫面可分為兩類:一是丹妮恐慌症發作的情緒映照(1、2、5、6),二是與他人看來靠近實則疏離的人際關係(3、4),以上都與她的夢境相互連結對照,家庭悲劇及人際關係的疏離一直困擾著她,但壓仰只是讓狀況愈來愈糟。
歡迎來到海爾辛蘭的顛倒鏡頭象徵正式進入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在尾聲,撞見男友交媾儀式情緒崩潰的丹妮,與莊園內的其他姐妹們在大宿舍內如同鏡像般一起崩潰並產生「心靈共感」,讓心靈上一直無依無靠的她終於找到一處歸宿。
全片最後一顆鏡頭,丹妮的臉孔與分不清是痛苦還是狂喜的信眾人重疉,默默流下淚水的同時也展開了遺忘許久的笑容,她找到了真正能夠與她心靈相通的家人和伴侶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比對《宿怨》及《 仲夏魘 》兩部電影不難發現共同的故事核心是「惡意算計」和「人心操控」。但前者在故事最末如人體發火、人體漂浮等各種無法解釋的超自然現像,已直接幫整部片解答及定調。
我們回頭來看末段裡那些所謂「共感」的橋段,其實並沒有我們看到的那麼神奇。
先來說說「共感」。在一個人呼吸節奏慢、大且固定時要同步模彷其實沒有像想中那麼難。而活祭時的集體哀嚎和狂喜及忽然能以瑞典話溝通,也十分明顯的是取材自靈恩教派的聖靈充滿及說方言。這裡必須先承認導演在理解語言這裡沒有太多著墨,但英文一直是北歐地區的第二或三官方語言,而兩者文法結構其實差異並不太多,只要不刻恴挑錯或是明顯文法差意(如冠詞的使用)的情況下只用單字或簡單一兩句日常用語話溝通應該不是難事。而以上都是處於容易被外界影響「藥在走」的情況下,換個易懂的比喻「喝醉英文會說的比較好」相信很多人都有經驗。
再來從心理狀態來看,筆者曾經短時間患過躁鬱症及經歷事件型恐慌發作的經驗,除了情緒波動大易受刺激外也十分依賴外界支持,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Pelle同時扮演了協助以及反向刺激的角色,而原本應該站在協助位置的Christien則成為加深病灶的人。在「熟練」的有目的性一拉一打的「操控」下讓Dani漸漸向Pelle及村人產生過度依賴,進而達成目的。
回到最後幾個鏡頭,筆者實在很難感受到一丁點快樂的情緒,比較多的反而是無助、後悔(間接殺人)到精神逃避,而近代歷史上也有很多邪教是循類似的模式操作。最後的影像重疊就像是故事前段鏡像「我在這裡卻也不在這裡」。而這也符合導演在《宿怨》的故事及角色只會墮入深淵的曲線。
(覺得快樂或救贖?)
最後我們從以下這支預告(1:57秒處)裡被剪除的飄浮片段來反問「導演明顯的剪掉了一場夜戲,理由是?」。筆者的解讀是,這段近似超自然現象表現的片段「存在著破壞故事基調的可能性。」。
這也是為何筆者認為整部電影其實只是在講「利用人性惡意弱點操控、洗腦的故事」。一切只是邪教教團利用手法「熟練」操縱的過程,同時導演也對觀眾下了一個挑戰「你也相信(被操控說服)這個故事了嗎?」,而這也正是《 仲夏魘 》真正讓我覺得恐怖的地方,因為看完的第一時間我也信了…….
邪教真正可怕的不是如何說服你相信,而是讓你說服自己去相信。